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重视程度高,受社会影响深,持续时间长。其他民族很少见文化。
“好父母是孝顺,好兄弟是朋友。”在狭义上,孝道是指父母的道德行为,而在广义上,孝道则延伸至父母的最年长亲属。孔子弟子游若说,孝是“仁之本”。在众多伦理中,孝道是最基本的。儒家认为,孝可以让人相亲相爱。相亲相爱的民族有明确的道德底线,统治者容易控制:“他们也是孝顺的兄弟,但好斗的人少之又少;不善犯罪者,善作乱者,无有。”孝道总体来说,优德官网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无论是国家危亡还是天下太平,统治者选择好官好将的路径大多是“孝门求忠臣”。
孝道地位高低并没有什么区别。天下人都是这个德行。汉朝的皇帝,从惠帝开始,在他们的谥号前加上“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按唐代颜师古的说法,原因是“孝子善述父志”。东汉时,茶举科目中就有“孝、诚”的宗旨。历代帝王都重视敬老养老,都宣称“以孝治天下”。皇帝经常亲自教授《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孝经》。二十五史中,以孝著称的官员、学者、武将、乡绅不计其数。在民间,孝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到了元代,郭将前代著名的孝道故事选编成著名的《二十四孝》,后人加以阐释,形成了《二十四孝》。优德官网对中国民间社会产生了700年的深远影响。
围绕孝道,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礼仪规范和法律制度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完整体系。如果说礼制中的尊老孝行为来自于古代的民间习俗和儒家思想的道德弘扬,那么相关的法律规定就是硬约束,是不可违背的。它是由孝道实现的强制保证。以汉唐法律中“不孝”的处罚为例来说明。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孝”之罪。周初,康舒被任命为魏,周公对弟弟康舒说:“袁虽恶,但不孝无友?”孔子曾说:“五刑归三千,但罪大于不孝。欲君者至尊,非圣者不可,不孝者无亲。此乱之道也。”对于不孝这种“混乱”,当然应该归咎于罪恶,受到惩罚。所以在《李周大司徒》中“以八刑纠民于乡”的“八刑”中,第一刑是“不孝”。
孟子曾经列举了战国时期“不孝”的一些具体表现。“世俗所谓不孝 5:四肢懒散,不顾父母赡养,1 不孝也;好游戏喝酒,不顾父母支持,2 不孝也;财货好,私妻不分父母养,三不孝也;从耳目欲,以为父母杀我,四不孝也;敢作敢为,冒父母之险,五不孝也”。秦汉以来,国家立法将这些“不孝”具体化、法典化。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简中有多处“不孝”的定罪,优德官网说明当时的法律是维护孝道。比如睡虎地(例编)秦简中有一个“高姿”的特例,即普通吴石状告其子案“不孝”:
舒:某个的告诉他,“A的亲子跟的不孝,我敢告诉你。”即使历史已经注定。史记的信:我和一个狱官有一个房间。程某训丙,辞曰:“某亲子,程不孝 A所,无罪而坐之。”
如果有家长控告自己“不孝”,政府必须派人逮捕他(“逮捕他”),经过审讯和定罪后,将他处决(“谋杀他”)。那么哪些属于“不孝”?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
贼杀父母,盗奴杀主人,主人父母的妻子,全部称霸市场。
子牧杀了自己的父母,侮辱了泰国父母,父母,假祖母,教母,继母,父母的儿子不孝,全部弃市。
贼杀其父母,牧杀其父母,虐其父母,告其子女不孝,其妻为受领人,使其得不到赔偿、豁免、救赎。
可见,杀、“牧”(未遂)、打、骂长辈(包括父母、祖父母、继祖母、女主人)都属于“不孝”,凡是指责子女“不孝”的父母都应处以极刑(“弃市”)。罪犯的妻儿是坐在一起的,不能用头衔、金钱等来赎回。
《二年律令·户律》记载了孙辈分居后与祖父母共同生活时,孝敬不敬的处罚条款:
如果孙子是一户,和大父母住在一起,养的不好,让孙子住在外面,让大父母住他的房间,吃他的田,做他的奴隶,不卖。当孙死后,他的母亲取代了他的家庭,所以他不敢跟随他的父母(一个接一个),并采取他儿子的财富的方式。
孙子不好好赡养爷爷奶奶,就会被强行驱逐,爷爷奶奶就会拥有他的田地和奴隶。有学者认为,优德官网这是《唐律》等后世法律中“不孝”罪的来源,将“对祖父母、父母缺乏赡养”定义为“不孝”。
有一些关于老人起诉子女的细节“不孝”。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规定:
不要跟人说不孝会被打死。是三环(错)?戒指不当,不要丢。
也就是说,一个年满60岁的老人必须立即接受对其子女不孝的控诉,并逮捕其儿子不孝。但在汉初,对于是否立即接受同样的罪名,有不同的规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规定:“七十岁以上者,须为子交不孝。三戒仍在不同日子公布,但闻其声。”换句话说,必须在不同日期三次重复投诉后立案。
对于“不孝”罪的教唆犯,张家山汉简也有处罚规定:“教人不孝,则为城丹。”(贼法)《启示录》解释得更详细:“教人不孝,第二次不孝。不孝弃市者,第二次弃市者,为市丹。”
魏晋六朝以后,到隋唐,中国传统法律的格局基本定型,成为后世法典的标准。其中对“不孝”罪的处罚继承和发展了秦汉的法律,同时直接延续了古代的礼制。根据《四库全书提要》,唐朝的法律是“受礼约束”的。唐律有“十恶”(谋反、大逆、谋反、恶逆、不忠、不敬、不孝、不和谐、不义、内乱),其中“恶逆、不孝”、“不和谐”都涉及/kloc-。例如:
邪恶。是指殴打、杀害祖父母、父母,杀害叔叔的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祖父母、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不孝.告,诅咒爷爷奶奶和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和父母在,不登记,异财,如果缺少赡养;父母丧亲,你就自己娶自己,有乐子就顺从姬。听到失去爷爷奶奶的父母,掩饰自己的悲痛,谎称爷爷奶奶的父母去世。
不同意。“杀人卖麻或以上亲属,殴打丈夫立功大或以上长辈,立功小。
如果谋杀、殴打、责骂、诅咒、起诉等行为发生在五制服内的父母身上,将被视为不可饶恕的死罪,受到严惩。
《唐律》规定,儿孙“违反教令”“供养空缺”的,处二年有期徒刑:“儿孙违反教令,供养空缺的,处二年有期徒刑。”解释是“可以违反,但没有规定”,即在父母法令可以执行但不执行,家庭条件允许但父母不支持的情况下,祖父母和父母只有提出“不孝”的申诉才能定罪。《亦舒》将“供养”与《礼记·内则》中的“七十,二餐”相比较;80、常贞”等,说明唐代孝道的法律强制与古代的礼仪规则有渊源关系,二者是一体的。如果爷爷奶奶、父母“晚年无依无靠”,儿孙委托他人照顾,自己去外地做官,也要判一年有期徒刑。至于打骂爷爷奶奶和父母,那是重罪:
所有的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是扭曲的;打,剁;误杀者,流三千里;受伤的,只有三年。.......所有妻妾的祖父母、父母,服务满三年的;你必须告诉你叔叔,但是坐下。打,拧;受伤的,全部斩首;过失杀人判三年,受伤判两年半。.......所有对亡夫的爷爷奶奶、父母打骂、劈腿的妻妾,都减轻打击,劈腿叔叔阿姨;受伤,地役权;死者,斩首;过失杀人,按照范的理论。
这些规定与秦汉时期列举的相同罪名相比,更加细化。优德官网总的来说,这是五服制度在古代法律中综合运用的结果。法律特别提到“过失杀害”有远亲关系的父母,要按照凡人之法处理。这说明对父母和家长的“不孝”行为的定罪明显重于其他人,这是儒家道德在法律中强化的结果。
就像孔子和曾子说的,除了孝顺父母,死后“埋葬和牺牲”最年长的亲人也是孝道的大结局。所以古代法律特别重视对父母的悼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惩处:
⑷“藏而不丧”。在外地听说父母丧亲而不哀悼,判流放二千里。据此,听到亲人长辈的丧事而不哀悼的,处一年有期徒刑;不悼念一位立下大功的长辈,就会被降为二等。
⑷“顺幸”“忘忧作乐”。在父母服丧期结束前,换上吉祥的衣服或“忘忧作乐”的,处三年有期徒刑;参加杂项娱乐活动(如“抱朴子”、“双鹿”、“下棋”等“杂项娱乐”)的,处一年有期徒刑;如果你遇到音乐和宴会却不回避,你需要一百根棍子。
⑶“以诉当官”。官员遇到父母或祖父母或其他直系长辈的丧事,回老家参加丧事,称为“丁忧”。如果他在丁忧期间做官,那就叫“乞官位”,不仅受到道德上的批判,而且要判入狱:“一切官姓官名,都自称犯了祖宗祖宗之名,不过是为了活得体面。......那些接受乞讨的人:只有一年。”
1.“服役结婚”和“服役生子”。父母丧亲不能结婚。“父母丈夫丧亲而结婚的,只结婚三年”,婚姻无效(“离婚”)。如果哀悼对象是哀悼期,工作人员罚款一百。在父母丧亲之时生孩子,称为“役内生子”,要判一年徒刑。
另外,按照儒家的隐亲属礼原则,告长辈亲属也是“不孝”罪,政府不会受理。在秦汉时期,它已被纳入法律,例如,睡虎地秦简中,法律回答:
“孩子告诉父母,臣妾告诉家主,但不是官职。不听。”什么是“非办公室报告”?主人善于杀、惩、杀自己的儿子和臣妾,也就是“非职报”。不要听。为了起诉,原告有罪。原告的罪行已经犯下,别人攻击他的时候不要听他的。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承袭此法:“子告父母,妻告公,奴婢告主人,主人父母之妻,不听而弃城。”《唐律》对此有较为严格的规定。除了必须揭露的“叛国”以上的大罪,凡是“控告祖父母、父母”的都判绞刑。除了直系亲属,其他亲属长辈也会被定罪。比如“告亲戚长辈,告爷爷奶奶,告老公爷爷奶奶,只要两年。”.......告诉长辈,各减一;小,麻木,减二”。
孝道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孝道成为文化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优德官网不仅仅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倡导和推动,更是因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作用。这包括家庭、宗族、村落礼仪的约束,国家法令的强制惩戒,以及通过立碑、挂匾、建坊、赏荣表的正面引导,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这些维护孝道的措施不能说没有负面作用,但总的来说,能够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土壤和文化传统相契合,对当今中国社会弘扬孝道和重建人心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