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古老,但不守旧;我每天都和古人对话,但我总是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这是书法家兼文化学者言恭达的自述。他用这种理念推动了书法艺术界的发展,向海内外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言恭达认为,文化“走出去”不应该流于形式,外国人应该通过对China 艺术 作品的解读,逐步认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
“走出去”需要深入思考。
作品曾入选600余次国家级、国际级及各类国家级展览,多次获奖,并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巴西、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省、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作品他进入西藏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在各地选刻碑文,书法论文多次获得“国家文献评论”奖...在国内,言恭达的艺术成果得到了业内众多学术界的认可和好评。优德官网五次当选“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2010年11月,纽约联合国总部首个中文日。
谈到书法文化走向世界,言恭达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书法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艺术载体。如何让中国文化通过书法“走出去”艺术是让别人知道隐藏在书法中的中国哲学的奇妙意义的关键。
2017年3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日中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中日书法大师作品邀请展在日本京都举行。言恭达的隶书作品“仁者无疆”也是展览的主题。展览开幕时,言恭达站在这张图片作品前,向到场观展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介绍了“仁无国界”的含义:仁德之道,万物福报无穷;“想做人就要做人。”.在与84岁高龄的日本著名书法家杭伯舒的“京都对话”中,言恭达指出,世界应以“仁”为核心,优德官网唤起各民族同理心的时代文明共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艺术交流研究院院长,言恭达认为,文化“走出去”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地展示书法和国画或者京剧昆曲。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化,是因为中国艺术崇尚“写意”。庄子“空”、“静”、“明”的哲学思想和老子“至虚之极,至静而信”的哲学思想,引领了中国艺术注重情感表达的审美特征。通过中国艺术 作品的不断讲解,让外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并对其产生兴趣,这就是文化“走出去”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许多成果。言恭达也承认,他应该警惕形式主义。优德官网目前文化的对外传播仍然是政府主导的“推出”,言恭达希望未来“推出”变成“请出去”。为此,他在北京语言大学捐资100万元设立了艺术文教基金,帮助一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走进中国文化,并通过他们“带出去”。
终身艺术
“江川惠海新潮,共绘蓝图人从。我要乘长风催百花,飞檐吐月。”
这是言恭达于2013年创作的长卷书法作品《时代》中的第一首诗。这首16米长的自撰诗,一幅长卷草草,以江、湖、海的意象入手,传递清新瑰丽的神韵,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长盛篇章。
见到70岁的言恭达,他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他完全看不出古稀之人的模样,就像他的长卷书法中“篆字斩草”的笔法,苍劲豪放。自2008年以来,言恭达创作了十多幅长卷,大部分是草书。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他选择了在莫斯科申奥的演讲,并完成了长达17米的草书《我的中国心》。2010年,在第41届上海世博会上,创作了一幅名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长卷。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百年。他的48米长卷《世纪脊梁,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诗词歌赋》在夏威夷APEC文化论坛上展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为纪念建军90周年,他创作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元帅诗词代表为内容的32m长卷作品《军魂颂》...
95岁高龄的书法理论家陈认为的大草书“构形很宽,笔画纵横交错。裹篆写简体字,可称为中心的‘画沙’一笔。”这种书法艺术展现了言恭达对当下中国的感受和感悟,传统的技法和形式与现代的内容巧妙结合。欣赏这些作品,观众能感受到一种时代气息。在形式上,言恭达选择最具包容性和震撼性的传统长卷,在笔法上采用篆刻入草,在用墨方法上大量使用“涩笔”和“渴墨”,以奥运会、世博会等当代重大事件展现时代的形式美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为了生活艺术”是言恭达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他坚持“艺术反映现时代精神”,认为书法家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抄唐诗宋词,而应该“感恩时代,感悟人生民生”。即使是自写的诗也不应该“无病呻吟”,应该注入艺术 home的现时代情怀。“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回顾历史上代代相传的艺术 作品,你会发现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形式被投入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不久前,言恭达加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这位教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书法家和学者的社会责任。
践行“仁与爱”
“宝云堂”是言恭达书房的名字,延续了晚唐诗评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妙绝”的意境,“宝云堂”其实是在拥抱人文精神。
言恭达师从书法大家沙曼翁,他对/kloc-2的真诚和率真深深影响了他。他说,“书法作品不是用来打动人的,也不是为了钱,更不是‘得到’一份工作的机会。”他认为,在中国,艺术家族应该保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真实性。
今天的中国书法是什么状态?三十多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但也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言恭达批判了当前书坛的“形式至上”、“丑书现象”、“时代与习俗的膨胀”、“批判的失语”等现象。“现在书圈思想苍白,文化匮乏,哲学贫乏,导致艺术生态失衡。”言恭达说,“这就需要我们把艺术还原到文化中,从经典中寻求真理。”
那么,书法家应该怎么做呢?言恭达认为,书法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思想,把握时代主流文化的脉搏;同时要有人文情怀,肩负起传播书法文化的社会责任,引领艺术审美潮流,引领流行文化走向高雅文化。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传播中国故事。“书商依靠作品立足社会,展现人生价值。只有发扬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他们才能做出既有个性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在创作之余,言恭达身体力行,投身于民族文化建设和各项事业。74份提案,在15次会议上发言,考察敦煌麦积山文物保护情况,考察安徽、浙江大数据技术对中国书画的影响,保护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和农村古村落/kloc-0...作为十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认真履职,建言献策,践行作为书法家的社会责任。
言恭达热衷于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多年来优德官网,他通过出售自己的艺术 作品,先后向四川地震灾区、青海玉树、四川雅安、安徽贫困地区、江苏省红十字会孤儿学校、国家艾滋病防治基金、江苏省体育发展基金、东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捐赠2000多万元。成立了南京言恭达慈善基金、东南大学言恭达教育基金、北京语言大学言恭达艺术文教基金、清华大学言恭达艺术基金和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言恭达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基金。2012年,言恭达文化基金会成立,以个人力量诠释和传递“仁者爱人”。
2010年,言恭达卸任江苏省文联书记。在离职仪式上,他感慨:“人过六旬,往往会回想起逝去的春天,但我更看重眼前的秋光。”在他眼里,一个人的价值轨迹是从听、问、求、得、传而来的。现在优德官网,70岁的言恭达是一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布道者,他将中国优秀文化的种子传播给更多的人,带他们走得更远。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学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友好协会国际艺术交流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kloc-东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国民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协会名誉会长艺术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