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开始,北京西城区四年级小学生林童课外培训,从线下走向线上。尽管几经波折,她和母亲李丽还是坚持了下来。中途她培训班主任面临工作调动,她和妈妈还是选择跟着这个老师继续补课。
如今教育 培训的市场火热。催生了“海淀黄庄”等新热词,带来了“一对一私教”、“上门私教”等新职业。甚至,它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家长和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培训 class碎片化。
尽管多次整改,疫情低谷,但整体培训市场依然火爆,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他们只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有点太强势了。”
3月30日,记者随机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高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和班主任陆老师一起做了调查。
这个班42个学生,只有3个根本不上补习班。5名学生只上美术课培训课,34名学生选择兼顾美术和学习。其中,甚至有12名学生每周要上5天补习班培训课,其余学生每周有3到5天不等的补习时间。对于这个数字,陆老师坦言“没想到”。“以前知道同学下课都很忙,没想到会这么忙。我不知道这12个每周5天在培训 class工作的同学是怎么设法坚持下来的。他们只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有点太强势了。”陆老师说。
根据记者幼儿期和幼儿期的关键年龄节点,选取了部分家长,询问他们眼中课外培训课堂的意义。北京东城区一名6岁男孩的家长张英杰告诉记者,课外培训给他带来了安全感。“我和老婆都毕业十几年了。虽然我们还记得学校的知识,但是已经不系统了。问题一出,我又不能给孩子讲清楚原理,所以觉得辅导对孩子不好。”所以张英杰选择了培训 class。“我不认为培训 class的意义在于我们学到了多少,而是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不会像我以前给孩子讲知识,东讲西讲,抓不住重点。”张英杰说。
北京市朝阳区六年级学生家长刘英也向记者强调了“安全感”二字。她相信培训 class带给她的更多是安心。“大部分培训班的孩子成绩都差不多。大家聚在一起,老师会帮我们想什么时候买习题,什么时候考试等等。小升初的时候老师也会提醒我们哪些成绩不理想,我们只要稳扎稳打就行了。这种‘团队’感就是我们坚持培训班的原因。”刘颖说。
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海燕告诉记者,她给孩子选择培训 class是为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前我们都是网上举报下班。后来发现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一周两节课,有些知识点刚讲完,下节课就忘了。后来我发现有个培训 institution,每天花30分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让孩子牢牢记住,不轻易忘记。而且碎片化的时间被利用后,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更少了。”海燕说。
记者在与家长的讨论中发现,这些家长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远的,但之前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8.6%的父母承认过度“帮助孩子学习”。“我知道我更多考虑的是孩子的学习,而不是休闲和娱乐,但每个阶段都有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学习是我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张英杰告诉记者。
家长:“钱花得像流水,结果真的看到进步”
培训阶级热甚至催生了新职业。上海私办教育所研究员董圣祖告诉记者,目前的新兴职业——“一对一上门私教”是一个新产品。
北京西城区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张冰告诉记者,她每周都给儿子请英语老师私教专门讲解《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每次两小时,每小时400元。“虽然钱已经花得像水一样了,但好在孩子的英语真的在进步。”
同时,由于培训 class的乱象,这个行业的整顿并没有停止。寒假过后,很多培训课都没有离线复课。“门当户对私教不存在这种风险,我们之间没有制度上的联系。我们都是熟人推荐的,关系也比较私人,所以上课没有受到影响。”张兵说。
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关于培训 class的提案,希望学校能够增加学生在校时间,解决“课后三点半”的问题。会后很多中小学校学校做出了自己的改革。
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最近推出了课后托管服务。家长可以免费为孩子报名,接孩子放学的时间从下午3: 20延长到5: 30。
这个政策能得到家长的青睐吗?
记者走进本学校二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了实地调查。没想到,这个班41个学生,只有2个人报名参加课后托管服务。对于这个结果,班主任吴老师坦言“有点意外”。
该班级的家长李女士说:“课后托管只是家庭作业。孩子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写字。如果他们不谈话题,不复习,那就是浪费时间。”
家长想要什么样的课后服务?“有效率,能提高,什么班都行。可以是主菜,也可以是美术,甚至打球跑步都不错。没必要坐在教室里。”李女士告诉记者。
专家:“下定决心认真对待教育评估这根指挥棒”
家长的观念才是老师担心的。吴老师说“每一分钟都要高效,这是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区。”吴老师希望青少年在知识之外,有一定的“空白时间”。
这个观点得到了前文初中班主任陆老师的赞同。增加在校时间能否遏制课外辅导机构的不合理需求?陆老师告诉记者,“我只是希望孩子们能休息一下。长期不加学校,不加补习班课程。他们太累了。”
培训为什么市场这么难撼动?董圣祖认为,要从需求本身入手。“推迟中小学课后辅导(看护)时间学校尽可能保持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同步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学校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努力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放学问题的一项重大惠民措施, 这必将有助于缓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因无法接孩子放学而被迫让孩子放学的情况/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适当增加学生在校时间,提供校内课后辅导服务,主要开展优质或实用的课后服务, 对于那些在课业上有‘补差、提优’刚性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可能还是会选择去对‘分数’有实质性帮助的院校。”
而需求本身又是什么?中央教育科学院研究员楚赵辉告诉记者,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仍然受“唯分数论”的引导。“教育评价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家长的焦虑将难以打消。”楚赵辉说道。
陆老师觉得,教育评价和在校时间长短,一个是隐性的,一个是显性的。“标本兼治,至少我们的步骤已经迈出了。”
董圣祖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完善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扭转教育评价的不科学导向,坚决克服“唯成绩、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就中小学教育而言,早就被中考‘以分取人’的筛选机制所主导和推动。不仅父母的关心孩子教育,而且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是‘唯分服从’。另外,教育资源在地区和区域内分配。为了不让自己的(自考)孩子(学生)输在中考的起跑线上,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学校老师都达成了默契——让自己的孩子(学生)去培训机构弥补差异,提高素质,从而提高考试成绩,赢得比赛。董圣祖说。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下定决心在教育评测这个接力棒上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应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步推进,相互深化。关键是要构建能够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从根本上改变考试题型相对固化的形式,有效增强考试题型的开放性,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同时,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逐步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简单招生模式。只有这样,教育导向的校外培训发烧才能彻底降温。”董圣祖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教育部基金会教育部主任吕玉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教育部已将此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工作。